鬼吹灯 >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> 第五十二章 太子的正面影响

第五十二章 太子的正面影响

    骊山猎场,一队兵马从猎场中出来,李世民穿着圆领衣袍,走在前头。

    尉迟恭与马周在陛下的两侧,这些天打猎收获颇丰。

    尉迟将军是护卫整个骊山的统兵大将军,如今的御史马周是陛下最器重的年轻文臣之一。

    从骊山的山麓的西面看去,远望渭南以西的一片平川,远处还有一群人在田地里走动,这些人多数穿着官袍。

    李世民皱眉再一看,还有三五个村民走在官吏的前头,问道:“这是在做什么?”

    马周回道:“陛下,据臣所知,近来太子监理朝政主张提高地方官吏的治理能力。”

    “地方官吏?”

    “陛下,先前江夏郡王任职京兆府尹便遇到了棘手的麻烦,官吏之间主次不分,或有上不知道如何投递文书,下不知如何治理乡民。”

    “唉……”马周忧愁道:“正如太子所言,关中各县,多数都是只听长安号令,却少有向上联系,这便是太子殿下所主张的与一线基层县官保持来往,朝中派出富余人手,前往各县指导工作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看着远处,听着讲述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“这还是昨日送来的消息。”马周一手拉着马儿缰绳,举目远望,“虽是太子一两句话,房相与赵国公极为重视,现在便有这副局面,关中治理不能只听朝中号令,治理需要因地制宜。”

    话语顿了顿,马周拿出一份书信,看了一眼书信中的内容,又道:“这便是殿下所主张的,所谓具体问题,具体解决。”

    言罢,他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一旁的陛下。

    李世民拿过信纸仔细看着,其中描述的内容倒是与马周所言一致。

    “敬德!”

    “末将在!”尉迟恭朗声道。

    “太子这些天很勤勉吗?”

    听陛下发问,尉迟恭回道:“倒也不是勤勉,宫里送出来的消息,殿下前两天还巡视城防,近来时常寻武德殿的太上皇练弓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又将手中的书信递还马周,回头看了看跟在策马在后方的魏征,笑道:“郑公觉得太子之策如何?”

    魏征沉声道:“陛下,据老臣所知,东宫储君监理朝政是分内之事,这些举措实施之人是房相与赵国公,朝野上下皆听这两位安排,以玄龄一直以来的行事习惯,若太子所言不对自然不会轻易实施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点头道:“朕自然是相信玄龄的能力。”

    魏征言道:“少做则会遗漏,多做倒不会错,且看成效如何。”

    这位东宫太子所作所为目前来看还能给朝堂带来一些正面影响。

    令人觉得意外。

    李世民板着脸,道:“朕当初就清楚,这小子迟早会闯祸。”

    尉迟恭与马周迅速低下头,陛下这是不高兴了?

    而后,李世民拉动缰绳让马儿调头往骊山行宫而去,一路走着,低声道:“敬德,你派人去一趟长安,就说太子还年少让玄龄好好教导。”

    “喏!”尉迟恭先一步策马离开。

    魏征与马周陪在陛下的两侧,两人相视一眼皆是沉默。

    陛下是一个很复杂的人,而近来那位东宫储君深居简出,也令人看不透深浅。

    至少如今看来太子的种种举措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而在陛下眼中多有不满。

    皇帝的心思是不好猜的。

    这位做父亲的皇帝,已很少夸赞太子,反而会常常夸赞魏王殿下。

    绝大多数做父亲的或许都很少夸赞最看重的儿子,即便是有也是藏在心里,众人尽量往好的方向考虑。

    说起太子监理朝政的事,随行众人也只好缄口不言,不敢评价太子。

    长安,李道宗近来很忙,中书省给了几個文吏,又因为太子殿下这所谓的官吏下乡的规矩。

    他的京兆府也因此更忙了。

    今天,李道宗还要带着一群中书省的文吏去各县查看,一路上岑文本还在喋喋不休。

    一直到了高陵县,他才安排事宜。

    当地的县丞与主簿亲自来迎接。

    近来,李道宗的生活也基本上都是这样,带着文吏去各县打转,除了指点治理方式,还要引导乡民丈量田亩,清查户籍。

    岑文本,年少便才学出众,十七岁入仕,二十五岁便身居朝中秘书郎,如今三十二岁,位居中书侍郎。

    如马周,褚遂良,他亦是朝中年轻一辈的中流砥柱。

    高陵县地势高低分明,其中一部分为黄土残塬,是西高东低的地势,而整个高陵县都坐落在地势较低的一片盆地中。

    李道宗作揖道:“接下来的事,就麻烦岑侍郎了。”

    不用他说,岑文本手下的文吏都已去做事了,他卷起袖子在河边洗了洗手,看着河道,低声道:“京兆府不能只给朝中领路带人。”

    对李道宗来说给朝中跑腿已经是最轻松的活了,别说治理关中各县,一两个县也就罢了,长安有十二个县,整个关中三十六县呢!

    对他这个武将来说,又专业不对口,压力不可谓不大。

    换言之,底下各县的县丞能力大一些倒也算了,偏偏还有不识字的,比他这个罢了兵权的武将还不是。

    见对方不答话,岑文本叹道:“你知道太子每每都在奏章说一线基层是为了什么?”

    李道宗还是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岑文本解释道:“房相说朝中一直以来都是上行下效,可如此一来各县治理便会出现参差,要明白这个道理也很简单,太子殿下可以朝中与各县保持更多的联系,从而将长安中枢与关中各县紧紧地绑在一起。”

    “房相说过,这些举措但凡施行下去没有坏处,因此能够提振长安的号召,关中这八百里秦川,若真的能够拧在一起……”

    言至此处,岑文本评价道:“中枢固然重要,不论当初南北两朝或前隋,历代皇帝很少往下看。”

    李道宗挠了挠耳朵,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。

    对这个京兆府尹,岑文本颇有一种恨其不争气,这又有什么办法呢?

    李道宗是江夏郡王,还是陛下亲自任命的。

    这点事由不得朝中答应不答应,也没人敢不答应。

    岑文本叹息一声,道:“其实太子对京兆府是寄予厚望的。”

    李道宗吸了吸鼻子,似乎觉得秋风更凉了。

    长安城,高国公府邸。

    高士廉近日来痴迷打牌,最近几个老头子又多了一个牌友,欧阳询。

    欧阳询正在重新给一张张用软木做成的牌重新写着,他握笔依旧很稳,笔法精炼。

    坐在一旁的虞世南叹道:“信本的笔法越发精深了。”

    欧阳询须发皆白,他笑道:“老朽早已做好了去死的准备。”

    闻言,虞世南朗声笑着,在场的众人都是老头子,也都是就要入土的年纪了,什么时候过世都不奇怪。

    高士廉道:“你说你家明明是武将出身,偏成了现在的行书大家,等你入土之后,该怎么去面对列祖列宗?”

    “那又如何?”欧阳询虽已老迈,可眼中还是充满了精气神。

    许国公府邸的仆从高林一直侍候在一旁,是当年隋炀帝时期的太监,天下大乱之后得高士廉所救便留了下来,一直追随至今,如今也年迈了。

    在场的老人家都是一样的,经历过陈宣帝时期的动乱,又见到了前隋的盛大,见证了前隋的轰然倒塌。

    这么多年了,在场的几位老人家的人生也几经转折,直到现在,他们才安定下来。

    高林笑道:“诸位,茶水好了。”

    欧阳询拿过茶叶给自己泡了一杯茶。

    这种冲泡的方式,立刻引来了高士廉与虞世南的取笑目光。

    欧阳询笑道:“你们这些老家伙拭目以待,往后这样的泡茶,很快就会风靡长安。”

    都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老人家,其实都看得很开。

    因喜欢打牌,众人也都成了牌友,虞世南,欧阳询,王珪几人这秋天便一直在这里,几个老人家住在一起,闲了就打牌。

    王珪低声道:“老朽想与陛下告辞。”

    欧阳询虽年迈,但也是老头子中最洒脱的一个,他道:“又要回伱的终南山了?你干脆做个道士吧。”

    一句笑谈,惹得王珪老脸一黑。

    虞世南与高士廉都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几位老人家笑得正开怀,门外来了一个和尚,高林随即去问询来由。

    片刻后,他走回来对在场的几位老人家道:“那位天竺和尚波颇,他要修建寺庙,想要请欧阳老先生去写几个字。”

    欧阳询正要打牌,抚须道:“老朽与和尚无缘,不去了。”

    高林点头回话,那前来问话的和尚,也只好识趣离开。

    高士廉叹道:“老朽家大外孙的东宫都多少年没修了,他们和尚倒是富裕。”

    夜里,高士廉将今天几个老人家说过的话语写下来,让高林送入了宫中。

    东宫,李承乾正在看着李泰文学馆的卷宗,括地志的编撰还只是一个纲要。

    送那波斯使者去文学馆,可以做一个西域地图的编撰。

    舅舅便顺手将李泰的括地志的纲要送来了。

    其实这件事也没经过李泰允许,他现在正陪着父皇在骊山,其实舅舅让人抄录一份纲要也没什么,他是孤的舅舅,自然也是李泰的舅舅。

    李泰的括地志与以往两汉时期的地志纲要区别应该不大,如果能够将地理中的气候,水土,还有历史沿革都记录下来就更好了。

    地理又是个很复杂的学科,其实绝大多数的自然学科都是很复杂的。

    小福最近越来越胖,小脸圆嘟嘟,十二岁的年纪还有些懵懂。

    她是东宫的厨子,所以大家觉得她这半年来越来越胖,多半是偷吃了。

    可每每有其他宫女打趣她,她就要吵架。

    好在有宁儿姐一直护着她。

    小福递上一个牛皮包着的竹筒,道:“太子殿下,这是许国公府让人送来的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放下手里的纲要,拿过竹筒,抬眼看着她。

    小福的脸颊红彤彤,低头站在一旁。

    李承乾又道:“怎么?又和她们吵架了。”

    小福抿着嘴稍稍一礼,道:“她们要再敢议论,奴婢就撕了她们的嘴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忽然笑了,道:“后殿的书都嗮好了,你帮着宁儿姐去收拾吧。”

    “喏。”

    看她离开,李承乾这才拿出竹筒内的信纸,看封蜡上的盖印是舅爷的。

    黄昏天的东宫更宁静了,偶尔有凉风吹入殿内。

    关中的西北风有时候很奇怪,偶尔还会吹成东南风。

    夕阳西沉,殿内很昏暗,李承乾打开信纸依着油灯看信纸上的内容,王珪打算去终南山养老了,这一次去意已决,胜光寺的和尚要修建寺庙,还有欧阳询这些天住在舅爷的府上,他喜欢茶叶。

    三个消息也挺重要的。

    王珪现在可是担任着朝中侍中的位置,其地位与长孙无忌的中书令相当,是丞相以下的最高官阶。

    他老人家要是离开朝堂,执意要去终南山养老,侍中的位置就空缺了。

    胜光寺的寺庙要修建,看着像是个不轻不重的消息。

    第三个消息欧阳询喜欢茶叶?

    李承乾朗声道:“小福!”

    正在后殿收拾书卷的小福又脚步匆匆而来,她怀来还抱着几卷,脚步匆忙,“殿下有何吩咐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问道:“送信的人是谁?”

    小福道:“和以往一样,给许国公送信来的都是个没胡子的老人家,还在朱雀门等着回话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拿起挂在一旁的一袋茶叶,叮嘱道:“交给送信的人。”

    小福又放下手中的书卷,拿过殿下的一袋茶叶,又一路小跑地离开了。

    宁儿从后殿走出来,捡起放在地上的书卷,道:“这个丫头行事总是毛毛躁躁,明明可以先将书卷放好,再去送茶叶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点头道:“她的脑子就不能同时办两件事。”

    宁儿捂嘴轻笑一声,道:“奴婢会好好教她,她入宫较晚。”

    言罢,李承乾又走入东宫的厨房,这丫头果然也没将黍米煮上。

    晚饭也只能自己动手来做了,其实小福在东宫的地位还是很高的,因她能够做饭。

    东宫有很长一段时间,弟弟妹妹的晚饭都是她做的。

    http://www.cxbz958.org/datangtaizideyouxianshenghuo/41972560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cxbz958.org。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:m.cxbz958.org